![](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榆社地区地质结构的演变与古生物化石的形成
浏览次数:746 发布时间:2015-05-27 |
榆社有着得天独厚的大量古生物化石遗存,那么,这些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和榆社地区的地质演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恒古连绵的太行山诉说着这里沧桑变化的历史,依据榆社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知,对榆社区地质遗迹具有重要控制意义的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根据保存的地层和沉积物记录,榆社区域的地质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三叠纪沉积阶段(2.5亿年——2.0亿年)。地质历史上溯到距今两亿五千万年以前二叠纪和早中生代三叠纪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印支构造运动期,造成榆社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纪地层与早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的连续沉积,在二叠纪之上形成巨厚的三叠系地层。这一时期这里曾经有潺潺的河流和碧绿的内陆湖,气候温和,植物繁茂,是早期爬行动物的天堂。尤其著名的是在这里漫步的肯氏兽、副肯氏兽、山西鳄和初龙类爬行动物,古生物学家称之为“榆社肯氏兽动物群”。
构造隆起剥蚀阶段(2.0亿年——6500万年)。自三叠纪之后,榆社地区一直处于地壳抬升阶段,风华夷平作用强烈,造成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的缺失、榆社肯氏兽动物群的消亡。
新生代湖河相盆地形成与沉积阶段(6500万年——10万年)。到了距今1300万年的新生代中期,由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区整体抬升,榆社地区逐渐发生断陷并形成一个盆地,下游河段由于构造隆起,河床抬升,水流受阻,使榆社盆地形成浩淼的湖泊,盆地周边的碎屑岩石颗粒被洪水及河流冲刷搬运堆积到盆地之中,形成巨厚的湖河相沉积。这套沉积物粗细颗粒相间,层理特征明显,组成了色彩多变的地层便是“榆社群”。据古地磁测定资料表明,榆社区湖河相的沉积地层形成于距今54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晚期。根据中国中、上新统的标准地层单位,“榆社群”分为马会组、高庄组、麻则沟组。不同的岩性组合展现了榆社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新生代时期榆社地区是地质史上典型的湖河相沉积盆地,而这正是可以形成化石的重要条件。当时的湖泊周围植物繁茂,草地深厚,吸引着众多的哺乳动物繁衍生息,一些死去的动物尸骨被埋藏于地层中成为化石。榆社群因含有丰富的哺乳类化石而闻名于世,这些化石种类繁多,新老更迭、构成种属丰富而演化序列完整的“榆社哺乳动物群”,根据生物的生存年代和化石的出土层位,又可将榆社哺乳动物群分为“榆社I带动物群”、“榆社Ⅱ代动物群”、“榆社Ⅲ代动物群”。
湖泊消失与黄土堆积阶段。“榆社群”之上广泛堆积了黄土地层,在距今250万年——10万年期间,榆社盆地的湖河相沉积开始消失,出现黄土堆积,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黄土地貌。